地理标志文化:太谷饼

地理标志文化:太谷饼

走遍中国发现地标——太谷饼

太谷饼是山西省传统名吃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因产于太谷县得名。始于清代,太谷饼具有甜而不腻、酥而不碎,味美鲜香等特点,以其香、酥、绵、软而闻名全国,享有“糕点之王”的美称。太谷饼为“晋商饮食文化”的典型代表,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那首清脆悠扬的“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……”更是让太谷饼的美名传遍天下。

地理标志文化:太谷饼

地理标志文化:太谷饼

太谷饼产品特色

太谷饼是面制炉烤的实心饼,当地俗称“干饼”、“烧饼”。饼呈圆形,直径11.65厘米,厚约六分,边与心的厚薄均匀,表皮为茶黄色,粘有脱了皮的芝麻仁。冷食此饼,酥而不硬,软而不皮,而且储存时间长,久储味道不变,既可作茶点,也可旅行食用。因此,太谷饼还是人们相互馈赠的上好礼品。

太谷饼传承了我国传统食品甘饼(也称油甘饼)(由西域引进而来的一种烤制类食品)的制作原理,精选特定的主辅料,原材料配方考究,采用传统的发酵、和面、揉制手法以及特殊的烫面翻烤工艺制作而成。其表皮为茶黄色,并粘有脱皮的白芝麻仁,具有酥、软、香、甜的特点,酥而不碎,甜而不腻,香甜可口,久放绵软。它的储存时间长,久储味道不变。太谷饼用料考究,家传口诀云:临汾麦子白又筋,北路胡麻香半城,太谷家的打锣锤(即谷子),熬成米粞灵味浓,难得广西洋冰糖(即白糖),最好永济白芝麻。秉承太谷饼特有的技艺,口诀云:“先烫面,芝麻含一半,后翻烤,不准急火搞。”2008年,太谷饼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地理标志文化:太谷饼

地理标志文化:太谷饼

太谷饼制作方法

  • 主料:白面500克。

  • 辅料:水125克,白糖125在,饴糖50克,食油150克,碱面3克,芝麻少许。

  • 制法:

1、将白面、白糖、食油、碱面、饴糖一并放入盆内,调拌均匀,用水(四季均用温水)和起,揉匀揉光,然后上案搓成长条,揪成剂子,再抟住粘上芝麻,按成饼形。

2、把制成的饼放入吊炉内,先烫正面,定住皮后再反过来,扣上盖(不要全盖住,须透点气)要注意火候,主要用上火力量烤,底火不能大了,一煽风点火约烧十几分钟即成。

地理标志文化:太谷饼

地理标志文化:太谷饼

太谷饼历史渊源

太谷饼的产生和盛行都与明清太谷商业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。

相传在明末清初,太谷县城东南的沟子村有一富家太太,经常在夜里想吃饼子。可对佣人们从城里买回的各种面饼,她不是嫌油腻难吃,便是嫌干硬难嚼。这可难坏了她家的佣人。消息传到县城一家烧饼铺里,掌柜的为了做成这笔生意,特地让铺子里的老师傅设计出了一种甜饼。这种甜饼是由白面、白糖、芝麻油和鸡蛋清做成的炉烤实心饼,直径约12厘米,中间厚约3厘米,其表皮色呈茶黄,上面还粘有脱皮的白芝麻。太谷饼具有酥而不硬、软而不绵、香甜不腻的特点,而且即使存放一个月后,它的色、香、味也不会改变。

其主要原料是精白面、白糖、胡油芝麻、蛋清。制作方法是用蛋清将六成上等白糖和四成上等白面调成糊状,用勺子盛在扣炉内,糊状自然融流成圆形。成熟后,上撒芝麻,下抹胡油,再用慢火烤熟。送到阔太太府上后,颇受青睐,于是诞生了享誉后世的太谷饼。后来太谷饼被深居宫廷的慈禧太后发现,将其定为宫廷贡品,更让太谷饼身价陡增。

另一说在清朝咸丰年间,太谷城东南沟子村,有个姓张的以开饼面铺为生。他看到太谷县商贾云集,经济繁荣,富豪大户们贪图享受,就苦思冥想,反复试验,制成了一种“甘饼”,受到有钱人的欢迎。这种“甘饼”,用料讲究,烤制技术特殊,吃起来香酥甜软,很快即远近闻名。

地理标志文化:太谷饼


点赞(0) 支持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